18516697806
TECHNICAL ARTICLES

技术文章

当前位置:首页技术文章污泥浓度计在污水厂生化池中的应用介绍

污泥浓度计在污水厂生化池中的应用介绍

更新时间:2025-09-28点击次数:272

污泥浓度计(又称 MLSS 计,测量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)是污水厂生化处理系统的 “工艺眼睛"。生化池的核心功能是通过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(如细菌、原生动物)降解污水中的 COD、氨氮、总氮等污染物,而污泥浓度是决定微生物总量、降解效率及工艺稳定性的关键参数。上海玄天MLSST-6080A型污泥浓度计通过实时监测MLSS值,为生化池的曝气控制、排泥调节、故障预警提供数据支撑,直接影响污水厂的处理效果、能耗成本与运行稳定性。以下是其详细介绍:

一、污泥浓度计核心测量原理

污水厂生化池内混合液含大量活性污泥、有机物、气泡,工况复杂(如曝气搅拌导致混合液流动剧烈、生物膜易附着),主流污泥浓度计多采用光学法(抗干扰强、响应快),具体原理如下:

光源发射特定波长的红外光(如880nm,避开有机物吸收峰),穿过混合液后,光强因污泥颗粒遮挡而衰减,衰减程度与 MLSS 浓度正相关(浓度越高,光强越弱),通过检测器计算MLSS值。


二、生化池核心应用场景

污水厂生化池通常包含厌氧池→缺氧池→好氧池(如 A²/O、AAO 工艺)或好氧池(MBR 工艺) ,不同工段对 MLSS 的要求不同,污泥浓度计的应用目标也存在差异:

1. 好氧池:MLSS控制是 “降解效率与能耗平衡的关键"

好氧池是生化处理的核心工段,微生物在有氧环境下降解 COD、硝化脱氮(氨氮→硝态氮),需维持MLSS在2000-4000mg/L(根据水质负荷调整,如工业废水可提高至5000mg/L)。污泥浓度计的应用场景如下:

实时监控 MLSS,避免浓度异常导致处理失效:

    • 若 MLSS<2000mg/L:微生物总量不足,COD、氨氮降解能力下降,出水指标超标(如 COD>50mg/L、氨氮>5mg/L);污泥浓度计可触发 “低浓度报警",提醒操作人员减少排泥或投加污泥(如从二沉池回流)。

    • 若 MLSS>4000mg/L:污泥浓度过高,混合液黏度增加,曝气时氧气传质效率降低(需更高曝气风量才能满足微生物需氧量),导致能耗上升;同时易引发 “污泥膨胀"(污泥沉降性能变差,二沉池跑泥),污泥浓度计可联动曝气系统,自动降低风量,并启动 “排泥程序",将 MLSS 回调至合理范围。

    联动曝气系统,实现节能运行:

    • 好氧池的曝气量需与 MLSS 匹配(MLSS 越高,需氧量越大)。上海玄天MLSST-6080A型污泥浓度计将实时MLSS数据传输至PLC控制系统,自动计算 “需氧量(DO 需求)",进而调节曝气风机频率(如 MLSS 从 2000mg/L 升至 3000mg/L 时,风机频率从 30Hz 升至 45Hz),避免 “过度曝气"(能耗浪费)或 “曝气不足"(微生物缺氧死亡)。


2. 缺氧池:MLSS 控制影响反硝化效率(脱总氮关键)

缺氧池的核心功能是反硝化菌将好氧池回流的硝态氮转化为氮气(脱总氮),需维持MLSS 在 1500-3000mg/L(低于好氧池,避免碳源竞争),污泥浓度计的作用如下:

  • 确保反硝化菌总量,避免总氮超标:

    若 MLSS<1500mg/L:反硝化菌不足,硝态氮无法转化,导致出水总氮超标(如>15mg/L,一级 A 标要求);污泥浓度计可提醒 “增加污泥回流比"(从二沉池回流更多污泥至缺氧池),补充微生物。

  • 防止 MLSS 过高,避免碳源浪费:

    若 MLSS 过高(>3000mg/L),大量微生物会与反硝化菌竞争碳源(如甲醇、乙酸钠),导致反硝化效率下降,需额外投加碳源(成本增加);污泥浓度计可联动排泥系统,适量排出部分污泥,控制 MLSS 在合理范围。


3. 厌氧池:MLSS 控制保障释磷与污泥活性(除磷关键,适用于除磷工艺)

厌氧池(生物除磷工艺)中,聚磷菌释放体内储存的磷,为后续好氧池吸磷做准备,需维持MLSS 在 1000-2500mg/L(浓度过低会导致聚磷菌不足,除磷效果差),污泥浓度计的应用:

  • 监测污泥停留时间(SRT),避免聚磷菌流失:

    厌氧池 MLSS 与排泥量直接相关,若排泥过多,MLSS 骤降,聚磷菌大量流失,除磷效率下降(出水磷>0.5mg/L);污泥浓度计可结合 “污泥龄计算模型",控制排泥频率(如 MLSS 低于 1000mg/L 时,暂停排泥),保障聚磷菌种群稳定。

  • 判断污泥活性,预警 “污泥中毒":

    若工业废水含重金属、有毒有机物,会导致微生物死亡,MLSS 虽无明显下降,但 “活性污泥比例" 降低(死泥占比增加),此时污泥浓度计的 “散射光信号" 会异常(死泥散射特性与活泥不同),可触发 “污泥活性异常报警",提醒排查进水水质(如是否有有毒物质汇入)。


4. 生化池启动/调试阶段:MLSS监测指导污泥培养

污水厂新建或检修后,生化池需 “污泥培养"(从接种污泥到形成稳定活性污泥),污泥浓度计是核心监测工具:

  • 跟踪污泥增长趋势:

    培养初期,MLSS 从 500mg/L 逐步上升,污泥浓度计可每日记录 MLSS 变化(如每天增长 200-300mg/L 为正常),判断培养进度(如 7-10 天 MLSS 达 2000mg/L,说明培养成功)。

  • 调整进水负荷:

    若 MLSS 增长缓慢(如每天<100mg/L),说明进水负荷过高(微生物难以适应),需减少进水量或降低进水 COD 浓度;污泥浓度计的数据可指导 “负荷提升计划",避免因负荷冲击导致培养失败。


三、污泥浓度计的应用价值(污水厂运营关键效益)

1,保障出水达标,降低环保风险

通过实时控制 MLSS,确保微生物降解能力稳定,避免因 MLSS 异常导致 COD、氨氮、总氮、总磷超标(如一级 A 标要求出水 COD≤50mg/L、氨氮≤5mg/L),减少环保处罚风险。


2,降低能耗与运行成本

曝气能耗占污水厂总能耗的 40%-60%,通过 MLSS 联动曝气控制,可降低曝气能耗 10%-20%(如某中型污水厂,MLSS 精准控制后,年节约电费约 20 万元)。

减少碳源、药剂投加量:MLSS 稳定可避免因微生物不足导致的 “过量投加碳源",降低药剂成本(如某厂碳源投加量减少 15%,年节省成本 8 万元)。


3,预防工艺故障,减少运维工作量

提前预警 “污泥膨胀":MLSS 过高时,污泥浓度计可结合 “污泥沉降比(SV30)" 数据,提前判断污泥膨胀风险(如 MLSS>4000mg/L 且 SV30>50%),及时调整排泥或投加消泡剂,避免二沉池跑泥(跑泥会导致处理系统崩溃,恢复需 1-2 周)。

减少人工监测工作量:传统 MLSS 监测需人工取样、烘干称重(耗时 4-6 小时),污泥浓度计可实现 24 小时自动监测,数据实时上传至中控系统,减少 90% 以上的人工操作。


4,支撑自动化运维,提升管理水平

污泥浓度计的数据可接入污水厂SCADA系统,与曝气、回流泵、排泥泵等设备联动,实现 “无人值守" 的自动化控制(如 MLSS 超标时自动排泥,MLSS 过低时自动回流污泥),提升污水厂的智能化管理水平。


四、生化池应用中的关键注意事项

1,安装位置选择:避免干扰,确保混合均匀

远离曝气器(曝气产生的气泡会遮挡光线,导致测量值偏低),安装在曝气区下游 1-2 米处(混合液已稳定,无大量气泡)。

避开池壁、死角(死角处混合液流动慢,污泥易沉积,测量值偏高),选择混合液流速较快的区域(如回流泵出口附近)。

探头安装深度:淹没深度≥30cm(避免水位波动导致探头暴露),且距池底≥50cm(避免池底沉泥干扰)。


3,定期清洁与校准:防止生物膜附着

清洁频率:生化池混合液易在探头表面形成生物膜(遮挡光线,导致测量值漂移),需每周用软毛刷(或自动清洗装置)清洁探头表面 1 次,每月用 5% 稀盐酸浸泡 30 分钟(去除水垢、生物膜残留)。

校准频率:每季度用 “标准污泥悬浊液"(如 2000mg/L、4000mg/L)校准 1 次,确保测量误差≤±5%(若误差超 10%,需重新校准或更换探头)。


3,参数设置:匹配工艺需求

量程选择:根据生化池MLSS范围设置(如好氧池选0-6000mg/L,厌氧池选0-3000mg/L),避免量程过大(精度下降)或过小(测量值溢出)。

报警阈值:根据出水标准设置(如好氧池 MLSS 下限 1800mg/L、上限 4200mg/L),触发报警时联动中控系统,及时提醒操作人员处理。


总结

MLSST-6080A型污泥浓度计是污水厂生化池“微生物总量的监控核心",其应用贯穿 “工艺运行 - 故障预警 - 节能降耗" 全流程。通过实时监测MLSS,不仅能保障出水达标、预防工艺故障,还能显著降低曝气、药剂等运行成本,是污水厂实现 “稳定、高效、低耗" 运营的关键设备。在实际应用中,需注意安装位置、定期维护与参数适配,才能充分发挥其监测价值,支撑生化处理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。

638785866886571515156.jpg


联系方式

021-51096281

(全国服务热线)

富民支路58号上海横泰经济开发区

18516697806@163.com

添加微信

Copyright © 2025上海玄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   工信部备案号:沪ICP备19017520号-3

技术支持:化工仪器网   管理登录   sitemap.xml

微信

联系
联系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