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516697806
TECHNICAL ARTICLES

技术文章

当前位置:首页技术文章污水在线硝态氮分析仪的工作原理

污水在线硝态氮分析仪的工作原理

更新时间:2025-08-18点击次数:262

污水在线硝态氮分析仪的核心功能是连续、自动监测污水中硝态氮(以 NO₃⁻-N 计)的浓度,其工作原理基于硝态氮的化学或物理特性,通过特定检测方法将浓度转化为可量化的电信号或光信号,再经数据处理输出结果。目前主流技术路线包括紫外UV光谱法(如XTNO3-N-300型)、离子选择电极法(如NOT-9000型)和流动注射分析法(FIA),以下分述其原理及在线实现方式:

一、XTNO3-N-300型紫外UV光谱法硝氮分析仪

核心原理:利用硝态氮的紫外特征吸收

硝态氮(NO₃⁻)在220nm 紫外光下有强烈吸收(因硝酸根离子的电子跃迁特性),而水中有机物在 220nm 和 275nm 均有吸收,可通过 275nm 处的吸收值校正干扰(公式:A 有效 = A₂₂₀ - 2×A₂₇₅,消除有机物对 220nm 的叠加吸收)。根据朗伯 - 比尔定律,硝态氮浓度与校正后的吸光度成正比(C = k×A 有效,k 为校准系数)。

在线实现流程:

1,自动取样与预处理:


分析仪通过蠕动泵抽取污水样品,经内置过滤器(通常 0.45μm 膜)去除悬浮物,避免堵塞流路或干扰光路;部分设备会加入弱酸性试剂(如 H₂SO₄)抑制微生物活性,防止 NO₃⁻被还原。

2,检测池反应与吸光度测量:


预处理后的样品进入石英检测池,仪器内置双波长紫外光源(220nm 和 275nm)依次照射样品,光电检测器同步采集两波长下的吸光度(A₂₂₀和A₂₇₅)。

3,数据处理与输出:


内置算法自动计算校正吸光度(A 有效),结合校准曲线(通过标准溶液预先标定)转化为硝态氮浓度,实时显示并上传数据(支持 4-20mA、RS485 等接口)。


二、NOT-9000型离子选择电极法硝氮分析仪

核心原理:基于特定电极对 NO₃⁻的选择性响应

硝态氮离子选择电极(ISE)的敏感膜(通常为硝酸根选择性材料,如季铵盐类聚合物)对 NO₃⁻有特异性识别能力。当电极浸入样品时,NO₃⁻与膜表面发生离子交换,产生跨膜电位差,其值与样品中 NO₃⁻活度的对数成正比(符合能斯特方程:E = E₀ + (RT/nF)×ln(a),a为 NO₃⁻活度,近似浓度)。

在线实现流程:

1,样品预处理:


样品经过滤除悬浮物后,进入恒温反应池(控制温度 ±0.1℃,减少温度对电位的影响),部分设备会加入离子强度调节剂(ISA),固定溶液离子强度,使活度与浓度近似相等。

2,电位测量:


池中插入硝态氮 ISE 和参比电极(如 Ag/AgCl 电极),两者组成原电池,电极仪实时测量电位差(E)。

3,浓度计算:


仪器通过内置校准曲线(用已知浓度标准溶液标定E 与 lgC的关系),将电位差转化为硝态氮浓度,同时补偿温度、pH(通常需控制 pH 5-9,避免 H⁺与 NO₃⁻竞争)等干扰。

4,电极维护:


定期自动用标准溶液校准(两点校准),用专用清洗液(如稀硝酸)去除膜表面污染,延长电极寿命(12个月)。


三、流动注射分析法(FIA)

核心原理:通过化学反应显色,再测吸光度

利用硝态氮在特定条件下的化学还原性:在酸性介质中,NO₃⁻被还原剂(如 Cd-Cu 柱)还原为 NO₂⁻,随后与磺胺和 N-1 - 萘基乙二胺发生重氮偶合反应,生成紫红色偶氮化合物,在 540nm 处有最大吸收,吸光度与硝态氮浓度成正比。

在线实现流程:

1,连续流路设计:


样品、还原剂、显色剂通过蠕动泵按比例注入密闭流路,经混合圈充分混合,在反应盘管中完成还原和显色反应(温度控制在 25-30℃,加速反应)。

2,检测与定量:


显色后的溶液进入紫外 - 可见检测器,测量 540nm 处的吸光度,通过与标准溶液的吸光度对比,计算硝态氮浓度。

3,自动化控制:


每检测一定数量样品(如 20 个),自动注入空白和标准溶液校准;流路定期用稀酸清洗,防止还原柱失效(Cd 柱通常 3-6 个月更换)。


总结:污水在线硝态氮分析仪的核心是将实验室方法自动化,通过预处理、反应、检测和维护的全流程,实现无人值守的连续监测,满足污水厂硝化/反硝化工艺调控、环保排放监管等需求。


联系方式

021-51096281

(全国服务热线)

富民支路58号上海横泰经济开发区

18516697806@163.com

添加微信

Copyright © 2025上海玄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   工信部备案号:沪ICP备19017520号-3

技术支持:化工仪器网   管理登录   sitemap.xml

微信

联系
联系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