技术文章
更新时间:2025-10-15
点击次数:108
多光束红外光SS悬浮物检测仪的核心原理是利用红外光的散射与吸收特性,结合多光束对比校准技术,消除单光束检测的误差,实现对水中悬浮物(SS)浓度的精准定量,本质是通过光强变化反推悬浮物含量。以下是其详细介绍:
一、核心基础:红外光与悬浮物的相互作用
首先需明确两个关键前提,这是设备工作的基础:
红外光的选择依据:水对特定波长的红外光(通常为 850nm 或 950nm)吸收量极低,可最大限度减少 “水本身" 对光信号的干扰,仅让悬浮物成为影响光强的核心因素。
悬浮物的光作用效应:当红外光穿过含悬浮物的水样时,会发生两种关键现象 ——
光散射:悬浮物颗粒(如泥沙、微生物絮体)会将部分红外光向四周散射,颗粒越多、粒径越大,散射越强,透射过水样的光强越弱;
光吸收:少量红外光会被悬浮物吸收,吸收量同样与悬浮物浓度正相关。
最终,透射光 / 散射光的强度变化,直接反映水样中 SS 的浓度高低。
二、工作原理核心环节:四步实现精准检测
多光束设计的核心是通过 “多组光束对比" 消除误差(如光路污染、气泡干扰),具体流程分为四步:
1. 光源发射与光束拆分
2. 水样与光束的作用
3. 光信号接收与对比校准
4. 数据计算与浓度输出
三、多光束设计的关键价值
相比传统单光束红外SS检测仪,多光束设计通过原理层面的优化,解决了三大核心痛点:
消除光路污染误差:单光束若传感器表面附着悬浮物,会持续衰减光强,导致测量值偏高;多光束可通过对比,识别并补偿污染带来的光强偏差。
排除气泡干扰:水样中的气泡会散射光,单光束易将气泡误判为悬浮物;多光束通过多组信号比对,可识别气泡导致的 “瞬时异常光强",剔除干扰数据。
提升低浓度精度:低SS浓度(如<10mg/L)时,单光束光强变化微弱,误差较大;多光束通过信号叠加与对比,可放大光强差异,让低浓度检测误差控制在 ±5% 以内。
